联系人:吴正杰 手 机:13937423078 15637440870 Q Q:811407567
发布时间:2015-04-03 14:42:57 浏览量:5123
①宜以篆通隶,不得以楷律隶 由于隶书的结体和用笔往往与楷书有 相近的地方,先学楷书后学隶书,很容易用楷书的模式去套隶书:或者用楷书的笔法写隶书的结构,或者就楷书的结构用隶书的笔法,或者参杂两者而并施,弄得不 今不古、不楷不隶,很不协调,这样就破坏了隶书的形质和性情,不成其为隶书了。隶承篆而有别,楷则将其同化而无异。这种现象很多,如果按楷书把它们等同起 来就错了。要解决这个间题,宜做两件事:第一是临帖,通过临习古帖去熟悉和掌握隶书结体、用笔的特殊规律。现在容易买到的比较好的隶书碑帖有:结体严谨、 秀逸多姿的《曹全碑》、 《张景碑》、《史晨碑》(见图版十三),方整厚重、沉着雄浑的《张迁碑》(见图版十一)、《乙瑛碑》,瘦劲挺拔、凝炼典雅的《礼器碑》,豁达大度、奇趣逸 宕的《石门颂》(见图版十)等。第二是熟悉小篆的构形(即所谓篆法)。隶出于篆,结体、用笔以至章法常取篆意。“不究于篆,何由得隶”?只有通晓篆法,才 能加深对隶书的理解。临帖只能解决某字“怎么写”的间题,了解篆法才能解决“为什么要这样写”的问题。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,下笔之际才不会生吞活剥而流 于浅薄俗气,做到结字、用笔合辙有度,“古不乖时,今不同弊”。永字八法 。 ②力求避免结体和用笔的生硬、呆板 隶书的基本点画虽然很少,但实际运用却变化难穷。从古人留下的碑刻来看,一家有一家的气象,一碑有一碑的风格。其结体与用笔的灵活多变可胜于楷书而不亚于行书, 即使是同一碑字的神貌也往往各有特点。比如《张迁碑》,字的体势有方有扁、有小有大、有正有斜、有疏有密,其用笔有刚有柔、有粗有细、有方有圆、有巧有 拙,同是一波一点,也随字变态,力避雷同,而所有的变化又都浑然一体,相映成趣,真可谓“同自然之妙有,非力运之难成”。隶书的艺术价值全在于此。人们往 往忽视了这一点,百字一体,千画同态,形同模铸一般。这样的隶书,若是制成铅字印作报刊的标题还算醒目,若要当作书法作品来供人欣赏,那就令人嚼蜡了。所以,学习隶书,学会它的基本写法并不难,难是难在通变上。初学临帖即宜注意这一点。 ③不宜把残渝的痕迹也当作古人的用笔来攀仿 汉碑年代久远,由于风化,字的点画往往残渝失真,即使是较早的拓本,也难免有脱剥的现象。人们常把碑帖中那种锯齿状的点画误认为是古人的笔法,在临帖时伞 笔极力去摹仿。结果运笔哆哆嗦嗦,写出的笔道麻麻坑坑,满纸锯齿。甚至有人发表文章,教人写隶书横画时,要“随提随按,逐步顿挂,一逆一顺”,如果真的照 此办理,恐怕就不是在写字,而是有意与笔头过不去了。这样制作出来的“作品”,栩造者以为得道,欣赏者以为古朴,.实际是都被大自然的风雨嘲弄了。古人作 隶哪有这等笔法?近年来出土的汉人墨迹颇多(过去也有),点画无不干净利落,一挥而就,笔道两侧绝不故作锯齿之形(见图版九)。明自了这个道理,再临帖时 就宜先审视清楚,那是原来的笔道,那是后有的洒痕,切不可上当受骗,让古人在九泉之下笑话咱们。